導讀:“馬革裹屍”指用馬皮把屍體裹起來,寓意將士英勇犧牲在戰場上的英雄氣概,是鼓舞人心的勵志名句。今天我們就了解一下它背後的歷史故事吧!
馬在古代擁有崇高的地位,在先秦時期出現了眾多如伯樂一般的相馬高手。《呂氏春秋·觀表篇》里提到的相馬名家就有寒風、麻朝、子女厲、衛忌、汗鄙、投伐褐、管青、陳悲、秦牙、贊君等10位。
馬援則是東漢光武帝時期的相馬名家,同時還是一位出色的馬上將軍,人稱“伏波將軍”。《後漢書·馬援傳》稱,“(馬)援好騎,善別名馬。”
馬援的相馬術繼承了前輩名師的精華,加上自己在戎馬生涯中積累了豐富的經驗,由此形成了一套獨特的相馬理論。為了讓自己相馬之法能普及天下,傳之後世,馬援曾用自己遠征駱越時繳獲的銅鼓,鑄造了一尊銅馬,作為良馬的標準模型。此銅馬高三尺五寸,身圍四尺五寸,安置在宮中宜德殿下,被譽為“馬式”。
但馬援被後人牢牢記住,其實並非因其高超的相馬技術,而是他身上所具有的“男人氣概”。馬援小時便離家,到北疆養馬馭馬,後從軍,曾南征交趾及五溪蠻。
曾激勵了古今無數保家衛國、守衛邊疆將士的“馬革裹屍”名言,即出自馬援之口,其原話為:“男兒當死於邊野,以馬革裹屍還葬耳,何能臥床上在兒女子手中邪?”意思是,如果你是個男人,就應該戰死在邊疆的戰場上,死後用馬皮包裹屍體,運回家鄉埋葬,怎么可以躺在家裡的床上,老死在兒女身邊呢?
東漢末年魏王曹操正是深為馬援“馬革裹屍”精神所感動,在擊敗袁紹父子、平定北方烏桓後,躊躇滿志地寫下了著名的詩篇《龜雖壽》,其中有兩句:“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
>>屬馬今日運勢<<
上一篇:屬馬的人最吸引人的特質
下一篇:馬的傳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