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姓堂號:
張姓有愛敬堂、愛日堂、愛賢堂、安定堂、安慶堂、安雅堂、百忍堂、百世堂、寶鑑堂、寶善堂、報本堂、本立堂、表易堂、博古堂、草聖堂、策枚堂、長源堂、成龍堂、誠心堂、承德堂、承恩堂、承宗堂、持紀堂、崇本堂、崇德堂、崇禮堂、崇慶堂、崇祀堂、崇遠堂、垂裕堂、萃煥堂、萃敬堂、萃雅堂、萃英堂、存耕堂、存仁齋、存善堂、存忽堂、存心堂、存著堂、大本堂、大忍堂、道生堂、道義堂、得宜堂、德成堂、德厚堂、德遠堂、德征堂、棣曹堂、東聚堂、都會堂、篤本堂、篤親堂、篤行堂、端本堂、惇敘堂、敦(惇)本堂、敦和堂、敦厚堂、敦煌堂、敦九堂、敦倫堂、敦睦堂、敦堂、敦義堂、二銘堂、范陽堂、奉先堂、福人堂、福文堂、輔德堂、復古堂、高平堂、高望堂、古香堂、觀敬堂、冠英堂、光裕堂、和德堂、和氣堂、河東堂、河內堂、恆德堂、橫渠堂、弘德堂、懷德堂、懷義堂、懷遠堂、煥文堂、皇序堂、惠和堂、雞峰堂、積厚堂、積祠、積慶堂、汲郡堂、集成堂、濟美堂、繼忍堂、嘉會堂、嘉順堂、嘉言堂、犍為堂、建本堂、鑑湖堂、金鑒堂、金陵堂、京兆堂、敬愛堂、敬翠堂、敬達祠、敬睦堂、敬身堂、敬思堂、敬惜堂、敬誼堂、敬宗堂、九居堂、九如堂、九思堂、九裔堂、居易堂、聚星堂、峻德堂、開業堂、克慎堂、樂育堂、立本堂、蓮池堂、梁國(郡)堂、兩銘堂、麟征堂、凌雲堂、留侯堂、留余堂、六順堂六箴堂、祿宜堂、履厚堂、洛陽堂、敏慎堂、名教堂、明德堂、明倫堂、明義堂、明遠堂、鳴珂堂、睦族堂、南軒堂、南陽堂、念德堂、凝遠堂、培本堂、培元堂、沛國(郡)堂、平原堂、馮翊堂、普德堂、譜德堂、親睦堂、親親堂、親宗堂、青河堂、青湖堂、青錢堂、青陽堂、清德堂、清和堂、清河堂、清間堂、慶余祠、慶余堂、曲江堂、人和堂、仁德堂、仁敬堂、榮錦祠、榮瑞堂、如見堂、儒宗堂、瑞慶堂、瑞元堂、三鳳堂、三阜堂、三桂堂、三立堂、三篋堂、三益堂、三知堂、三治堂、善堂、上谷堂、尚德堂、尚義堂、紹德堂、紹鑒堂、紹渠堂、紹忍堂、慎德堂、慎思堂、慎微堂、盛德堂、師儉堂、施本堂、始興堂、世德堂、世恩堂、世美堂、世銘堂、世泰堂、世遠堂、守經堂、守銘堂、壽康堂、授書堂、書鑒堂、書忍堂、書質堂、蜀郡堂、述善堂、樹本堂、樹德堂、雙桂堂、順德堂、說敦堂、思本堂、思成堂、思存堂、思敬堂、思孝堂、思益堂、思遠堂、思則堂、四其堂、四益堂、祀先堂、太和堂、太原堂、鐵耕堂、聽彝堂、通德堂、同本堂、同慶堂、萬青堂、萬石堂、味芹堂、魏郡堂、文德堂、文華堂、文獻堂、文星祠、文星堂、吳郡堂、五眼井張祠、五知堂、武威堂、務本堂、西銘堂、希賢堂、錫五堂、鄉賢堂、襄陽堂、孝思堂、孝文堂、孝友堂、協和堂、新慎堂、馨德堂、興德堂、袖珠堂、序源堂、敘倫堂、敘慎堂、敘彝堂、宣德堂、選青堂、循忍堂、衍慶堂、燕詒(貽)堂、燕翼堂、一本堂、詒(貽)轂堂、詒(貽)謀堂、怡忍堂、怡宗堂、貽德堂、貽忠堂、彝倫堂、義芬堂、義忍堂、亦梅堂、亦政堂、益蘭祠、雍睦堂、永恩堂、永聚堂、永慶堂、永思堂、永錫堂、余德堂、餘慶堂、於斯堂、玉海堂、聿修堂、裕德堂、裕裔堂、毓秀堂、源流堂、源遠堂、張鼎堂張在公祠、昭川堂、昭睦堂、貞忠堂、珍異堂、正始堂、芝泉堂、知本堂、植本堂、植德堂、植根堂、志安堂、志合堂、志文堂、志業堂、中和堂、中山堂、忠恕堂、忠文堂、忠孝堂、種德堂、眾善堂、晝錦堂、珠寶堂、柱國堂、著存堂、著易堂、追遠堂、椎孝堂、資敬堂、梓禮堂、紫文堂、宗岳堂、纘承堂、尊經堂、尊禮堂等堂號。
部分堂號出典如下:
相傳張姓出黃帝之子少是青陽氏之子揮之後其實這種說法並沒有根據),因此張姓人以“青陽”為家族堂號。
張處有一支出周官王時大臣張件之後。張種以孝養父母、友愛兄弟網名、(詩經)說“張仲學友”,因此“孝友堂”成為張氏家族的通用堂號。但大多數張性人其實並非出張種之後,以“孝友堂”作為張氏家族通用堂號並不合適漢張良(前2502一前18)封留候,子孫以“留候”為家族堂號。
漢武帝巡幸河東,得三候失傳之書,詢同諸臣,無人能知,惟張安世(?-前62)識之。漢武帝奇其材,擢為尚書令,遷光祿大夫。其後人以“二候”為家族堂號。
唐貞觀中侍中張文瓏(605-677),有四子,父子五人皆官至品,受封二千石,時人謂之“萬石張家”,其後人因以“萬石堂”為家族堂號。
唐壽張(今屬山東東平)人張公藝,善治家,9世同堂。唐高宗封祭泰山,親臨其家,向治家之道,他在紙上寫了100 個“忍”字呈獻高宗,受到高宗的稱讚,其後人以“百忍” 為家族堂 號 ;其 後 又 分出“ 書忍”“ 大忍”“ 繼忍”“ 循 忍”“ 怡忍”“義 忍”“ 紹忍”等堂號。張公藝家族九世同居,或以“九居”“九裔”“敦九”為家族堂號。
唐蒲州猗氏( 今山西臨猗)張嘉貞(665-729)官至工部尚書,封河東侯;弟張嘉布,官左金吾將軍。二人皆居高官,每每上朝,騎從眾多,鳴珂里巷(馬的玉飾行響,充滿里巷),時人稱其所居里巷為“鳴珂里”,其後人因以“鳴珂”為家族堂號。
唐睿宗、玄宗宰相張說(667--730),少時勤奮好學,樂於助人。傳說有一老者為感謝其所,贈其紺珠一顆,言將珠藏於袖中,便能心神開悟。張說遂將此珠秘藏於身,終身攜帶,後果應其言,文經武緯,成為一代名相。其後人以“袖珠”為家族堂號。
唐書法家張旭(675-?),人稱草聖,後人因以為家族堂號。唐開元間,唐玄宗過生日,群臣多獻奇珍異寶,惟張九齡(678-740)呈獻《千秋金鑒錄》5卷,詳述古今興
亡之道,受到唐玄宗的嘉獎與褒揚,其族人引以為榮,以“金鑒”為堂號;後又分出“書鑒”“寶鑑”“紹鑒”等堂號。張九齡祖籍韶州曲江(今屬廣東),故其後人或以“曲江”為家族堂號。
唐小說家張鷲(?-740),才學高超,應八科考試,皆列人甲等,有如成色最好的青銅錢,萬選萬中,張駕因有“青錢學士”之稱,其後人以“萬青”為家族堂號。
還有一支萬青堂張氏出唐人張旌之後。張旌著有《萬選青錢》一書,其後人以“萬青”或“選青”為家族堂號。北宋太宗、真宗宰相張齊賢(643-1014),宋太祖西巡洛陽時他指天畫地,以布衣身份獻富國強兵十策,其後人以“策枚”(意為“獻策”)為家族堂號。
北宋理學家張載( 1020--1077),人稱橫渠先生,其後人以“橫渠”“紹渠”為家族堂號。
張載著有《東銘>《西銘》,後者被視作儒學經典,其後人或以“西銘”“二銘”“兩銘”“守銘”“世銘”為家族堂號。張載兩個曾孫隨宋高宗南遷,後定居泰興(今屬江蘇)。裔孫張羽、張種、張羽惠,朝廷敕封“三鳳”,其後人因以為家族堂號。
南宋理學家張械( 133-1101號南軒,其後人以“南軒”為家族堂號。
明代張姓出過三位榜眼,即洪武二十三年(1390)榜眼、福建寧化張顯宗,嘉靖二十六年(1547)榜眼、江西新喻((今新余)張春,萬曆五年(1577)榜眼、首輔張居正為子、湖廣“江陵(令湖北荊州)張1修153一3)、古股試第一名狀元,第二名物限開三名探花總稱”鼎甲”、故張娃支以“張鼎”為家族堂號。
明萬曆中首輔張居正(1525-1582),卒贈上柱國,其後人以”柱國”為家族堂號,晚清大臣張之 洞 ( 837- 1900 ). 任四川學政時於成都創尊經書院,其後人以”育經”為家族堂號。
福建泉州鑑湖堂張氏,先祖張延魯唐時居越州鑑湖,故自號鑑湖居士,其後人因以“鑑湖”為家族堂號。
浙江蘭溪縣三阜堂張氏,分為大阜、石阜、椒阜三支,因以“三阜”為家族堂號。
湖南華容青湖堂張氏,始祖張復,元末明初隱居邑東之青湖,其後人因以“青湖”為家族堂號。
湖南瀏陽、長沙一帶三田(瀏陽膏田、茅田,長沙洞田)張氏,始祖名張宗道,後人以“承宗”為家族堂號。
江蘇常州天王堂巷張氏,始遷祖名張懷義,其後人以“懷義”為家族堂號,浙江嘉興梅溪張氏,始居梅溪之南楊家橋,庭前植桂二株,里人謂之“雙桂張”
其後人因以“雙桂”為家族堂號。
台灣雲林斗六鎮張氏,始祖名張長源,因以“長源”為家族堂號。相傳文昌星官本名張亞子,張姓一支托稱出於其後,以“文星”為家族堂號。
上一篇:張姓起源總共有幾種記載?
徐墨齋居士說過,名字只有符合寶寶自己的命理,才會對寶寶有益。例如你的寶寶五行缺土,那么就可以用土屬性的字來給寶寶起名,這樣起到的名字才更有助於寶寶的平安成長。那么五行旺火的張姓男生怎么起溫文儒雅的名字?
父母們正在為給您的寶寶取一個好聽的名字而煩惱嗎?每個父母都希望給自己的寶寶最好的,當然起名字也要慎重。那么卯時生的張姓男寶寶怎么取悅耳動聽的名字?
父母們正在為給您的寶寶取一個好聽的名字而煩惱嗎?每個父母都希望給自己的寶寶最好的,當然起名字也要慎重。那么張姓男寶寶怎么起名顯得機敏伶俐?
洧 洪 洮 洱 洲 洳 洵 洸 洹 洺 活 洽 派 流 浹 淺 澮 濟 瀏 渾 滸 濃 浙 浚 浛 浣 浦 浩 浪 浮 浴 海 浺 塗 涆 涌 涓 涔 濤 漣 渙 滌 涥 潤 澗 涪 涯 涴 涵 淀 淄 淅 淇 淋 淐 淑 淘 淙 淞 淡 淬 淮 深 淳 添......
張瀾淼 張瀾森 張瀾語 張瀾煊 張瀾靜 張瀾玲 張潭思 張潭凝 張潮海 張澄靜 張澄瑩 張澄寧 張澄靖 張澄朗 張澄峻 張澄邈 張澄思 張澄心 張澈亮 張澍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