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仲舒(公元前179年-前104年),西漢廣川(河北景縣廣川鎮大董故莊村)人,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唯心主義哲學家和今文經學大師。
漢景帝時任博士,講授《公羊春秋》。漢武帝元光元年(前134),武帝下詔徵求治國方略,董仲舒在著名的《舉賢良對策》中系統地提出了“天人感應”、“大一統”學說和“諸不在六藝之科、孔子之術者,皆絕其道,勿使並進。”、“推明孔氏抑黜百家”的主張為武帝所採納,使儒學成為中國社會正統思想,影響長達二千多年。其學以儒家宗法思想為中心,雜以陰陽五行說,把神權、君權、父權、夫權貫穿在一起,形成帝制神學體系。
他提出了天人感應、三綱五常等重要儒家理論。其後,董仲舒任江都易王劉非國相10年;元朔四年(前125),任膠西王劉端國相,4年後辭職回家,著書寫作。這以後,朝廷每有大事商議,皇帝即會下令使者和廷尉前去董家問他的建議,表明董仲舒仍受武帝尊重。
董仲舒一生歷經四朝,度過了西漢王朝的極盛時期,公元前104年病故,享年約75歲。死後得武帝眷顧,被賜葬於長安下馬陵。
人物生平
漢武帝元光元年(前134年),董仲舒任江都易王劉非國相10年;元朔四年(前125年),任膠西王劉端國相,4年後辭職回家。
此後,居家著書,朝廷每有大議,令使者及廷尉就其家而問之,仍受武帝尊重。董仲舒以《公羊春秋》為依據,將周代以來的宗教天道觀和陰陽、五行學說結合起來,吸收法家、道家、陰陽家思想,建立了一個新的思想體系,成為漢代的官方統治哲學,對當時社會所提出的一系列哲學、政治、社會、歷史問題,給予了較為系統的回答。
公元前134年,漢武帝下詔徵求治國方略。儒生董仲舒在著名的《舉賢良對策》中系統地提出了“天人感應”、“大一統”學說和“罷黜百家,表彰六經”的主張。董仲舒認為,“道之大原出於天”,自然、人事都受制於天命,因此反映天命的政治秩序和政治思想都應該是統一的。董仲舒的儒家思想大大維護了漢武帝的集權統治,為當時社會政治和經濟的穩定做出了一時的貢獻。
1、幼年好學
董仲舒的老家廣川大董故莊村在衡水東南,鄰近齊魯,北靠燕趙,西界三晉。漢文帝前元元年(前179年),董仲舒出生於家有大批藏書的大地主階級家庭。
2、傳授儒學
董仲舒在30歲時,開始招收了大批學生,精心講授。他講學,在課堂上掛上一副帷幔,他在帷幔裡面講,學生在帷幔外面聽。同時,他還經常叫他的得意門生呂步舒等轉相傳授。
這樣,很多人跟他學了多年,甚至沒有跟他見過面。通過講學,董仲舒為漢王朝培養了一批人才,他的學生後來有的當了諸侯王國的國相,有的成了長吏。由於董仲舒廣招門生,宣揚儒家經典,他的聲譽也日益擴大,在漢景帝時當了博士,掌管經學講授。
漢景帝時為博士。他曾走出家門,設壇教授,課講得十分精彩,弟子很多,弟子再教弟子,一些再傳弟子甚至只是聽說過他的大名,但沒見過他的面。他一門心思教學和研究,甚至三年都沒回家看一下。他的行為舉止,都遵循禮節,很多讀書人都尊他為師。漢武帝繼位後,董仲舒出任江都國的國相。他治理江都國,主要是以《公羊》為指導,通過推究“自然災異”、“陰陽運行錯誤”的原因,然後在求雨時能關閉陽氣,釋放陰氣,使天下雨;止雨時,能關閉陰氣,釋放陽氣,使雨停止。在江都國,他這樣做,從來都沒出現誤錯。後來,他被廢為中大夫。(董仲舒,廣川人也。以治《春秋》,孝景時為博士。下帷講誦,弟子傳以久次相受業,或莫見其面,蓋三年董仲舒不觀於舍園,其精如此。進退容止,非禮不行,學士皆師尊之。今上即位,為江都相。以春秋災異之變推陰陽所以錯行,故求雨閉諸陽,縱諸陰,其止雨反是。行之一國,未嘗不得所欲。中廢為中大夫。
3、天人三問
漢武帝即位後,讓各地推薦賢良文學之士,董仲舒被推舉參加策問。漢武帝連續對董仲舒進行了三次策問,基本內容是天人關係問題,所以稱為"天人三策"。第一次策問,漢武帝問的主要是鞏固統治的根本道理,第二次策問,武帝主要是問治理國家的政術,第三次策問主要是天人感應的問題。
董仲舒在對策中,詳細闡述了天人感應,論述了神權與君權的關係,並提出了"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建議。
4、規勸劉非
董仲舒對策後,被武帝派到江都易王劉非那裡當國相。劉非是武帝的哥哥,此人粗暴、蠻橫,一介武夫,但因為董仲舒當時聲望很高,是舉國知名的大儒,所以對董仲舒非常尊重。而且劉非把董仲舒比作輔助齊桓公稱霸諸侯的管仲,也就是希望董仲舒要象管仲輔助齊桓公一樣來輔助自己,以篡奪中央政權。
但董仲舒是主張"春秋大一統"的,因此,對於劉非的發問,他借古喻今進行了規勸,指出“所謂仁人,是‘正其道不謀其利,修其理不急其功’(端正自己奉行的道義而不謀求眼前的小利,修養自己信奉的理念而不急於取得成果)的仁。致力於以德教化民眾而使社會風氣大變,才是仁的最高境界!所以孔子的弟子即便是小孩也羞於提到五霸,因為五霸是先行欺詐後行仁義。只是耍手段而已,所以不足以被真正有道義的人提及。”暗示劉非不要稱霸。董仲舒為江都易王相六年,搞了不少祈雨止澇之類的活動。
5、罷官教書
漢武帝建元6年(前135年),皇帝祭祖的地方長陵高園殿、遼東高廟發生了大火,董仲舒認為這是宣揚天人感應的好機會,於是帶病堅持起草了一份奏章,以兩次火災說明上天已經對漢武帝發怒。結果奏章還沒上,正巧主父偃到董仲舒家做客,看見奏章,因嫉妒董仲舒之才,就把奏章草稿偷走,交給了漢武帝。武帝看後大怒,決定將董仲舒斬首。後憐其才,又下詔赦免,但江都王相卻被罷免,從此,董仲舒不敢再說災異之事,而是乾起了老本行,從事教學活動,又教了十年的《公羊春秋》。
6、東山再起
漢武帝元朔四年(前125年),公孫弘又推薦董仲舒做膠西王劉端的國相。劉端也是漢武帝的哥哥,他比劉非更兇殘、蠻橫,過去不少做過他國相的人都被殺掉,或毒死。因董仲舒是知名的大儒,劉端對他還比較尊重。
7、稱病辭官
董仲舒一直提心弔膽,小心謹慎,唯恐時間長了遭到不測,遂於四年後以年老有病為由,辭職回家。從此以後,也就結束了他的仕祿生涯。董仲舒晚年對什麼事情都不過問,只是埋頭讀書、著作。
雖然他辭去了官職,但朝廷有大事,還常派人到他家向他請教,董仲舒都有很明確的看法。後來,張湯把詢問董仲舒的部分材料,整理為《春秋決獄》一書。董仲舒雖然養病在家,但仍十分關心朝政大事,甚至在臨終之前,還寫奏章給漢武帝,堅決反對鹽鐵官營的政策。
8、家中病逝
漢武帝太初元年(前104年),董仲舒於家中病卒,葬於西漢京師長安西郊,有一次漢武帝經過他的墓地,為了表彰其對漢王朝的貢獻,特下馬致意。由此,董仲舒的墓地,又名為"下馬陵"。
思想成就
董仲舒以《公羊春秋》為依據,將周代以來的宗教天道觀和陰陽、五行學說結合起來,吸收法家、道家、陰陽家思想,建立了一個新的思想體系,成為漢代的官方統治哲學,對當時社會所提出的一系列哲學、政治、社會、歷史問題,給予了較為系統的回答。
1、大一統
漢初實行黃老之學,無為而治。經濟發展很快,出現了文景盛世。但在景帝時代出現了吳楚七國之亂。統一的國家將面臨著分裂的危險。景帝時任博士的董仲舒認為,重要的問題是要鞏固集中統一的政權,防止分裂割據的局面出現。董仲舒從儒學經傳中尋找統一的理由,他從《公羊春秋》中找到了"大一統"。董仲舒就根據《公羊春秋》的記載,提出了"大一統"論。他在《天人三策》中說:"《春秋》所主張的大一統,是天地的常理,適合古今任何時代的道理。"
“大一統"既然是宇宙間最一般的法則,那么封建王朝當然要遵循。這就是董仲舒所要設立的政治哲學的核心。他根據'大一統"的普遍法則,提出了思想也要"大一統"的論點。董仲舒在《天人三策》中說:"只要不是在六藝之列的,(所謂“六藝”,就是過去讀書人必備的六種才能,“禮”,“樂”,“射”,“御”,“書”,“數”。)和孔子那一套儒家思想的人。都不許其發展下去,不允許和儒家思想一起存在。那些亂七八糟的教派和學說就不會再來迷惑百姓,國家的法律和制度才能顯示出地位。老百姓也才知道用什麼樣的方式去教育子孫後代"。只有思想統一才能有統一的法度,百姓才有行為的準則,這樣才能維護與鞏固政治的統一。用思想統一來鞏固政治統一,思想應該統一於以孔子為代表的儒家上,百姓也知道該遵循什麼,怎么做了。只有政治統一才能長治久安,當時漢代的政治是統一了,但不穩固。統一思想成了大一統的關鍵。於是,董仲舒多次強調要用孔子儒學統一天下的思想。
在漢武帝採納了董仲舒思想要大一統的建議之後,施行了"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政策,將儒學作為正統思想,從此漢代思想界樹起了儒學的權威,產生了中國特有的經學以及經學傳統。漢代立五經博士,明經取士,形成經學思潮,董仲舒被視為"儒者宗"。
2、天人感應
董仲舒"天人感應"論,是以社會、政治來說的。他把《春秋》中所記載的自然現象,都用來解釋社會政治衰敗的結症。他認為,人君為政應"法天"行"德政","為政而宜於民";否則,”天"就會降下種種"災異"以"譴告"人君。如果這時人君仍不知悔改,"天"就會使人君失去天下。
通過秦末農民大起義,董仲舒認識到農民階級的政治力量可決定一個封建王朝的興亡。董仲舒在這裡所說的"天",是指秦末農民起義的武裝力量。他要借用這一象徵農民階級政治力量的"天",來戒懼皇帝,使之自斂。用"天"來限制他。
當時董仲舒為什麼要採用"天人感應"的形式來戒懼皇帝呢?原因是:西漢時期社會科學水平低,天命論在人們思想中的影響極深。董仲舒就採用了"天"來限制皇帝個人的私慾,制約他至高無上的權力。並把秦始皇權力不受制約,引發農民起義,速亡國的慘痛教訓,變成皇帝的精神枷鎖,來限制皇帝的權力。從這方面看,董仲舒"天人感應"的思想限制了皇帝的私慾和權力,為整個封建社會的長治久安作出了重要的貢獻,其意義是深遠的。
3、以德治國
西漢王朝統治人民雖然奉行黃老的"無為而治"的思想,實質上仍因襲秦制,以嚴刑峻法統治人民。武帝好法術、刑名,重用酷吏,以嚴刑峻法來加強統治,給人民帶來了極大的災難和痛苦。為了社會秩序的穩定,為了封建統治的長治久安,董仲舒認為要縮小貧富差別,協調各種社會矛盾,提出"調均"的主張。上疏漢武帝"限制私人占有土地的數額的主張,限制豪強兼併土地,不允許官吏與百姓爭搶利益,鹽業、金屬業都有百姓自己掌控,除去奴婢制度、擅自斬殺的威嚴,降低賦稅,減少徭役,讓人民休養生息,減少民力消耗"。
這些主張,首先,打擊豪強勢力,加強中央政權的力量;其次,暫時緩和地主階級和農民之間的階級矛盾,加強了封建統治階級專政,防止社會進一步動亂,防止農民起義。董仲舒吸取秦滅亡教訓,為了緩和地主階級和農民的矛盾,提倡德治,革除秦時的弊政,進行"更化"。他的"更化"思想,就是以儒家的禮義仁德來限制對人民剝削,維持和鞏固漢王朝統治階級專政。他認為,嚴刑峻法,給統治階級帶不來穩定的統治秩序,不能維持和鞏固封建地主階級的政權。他提出:實行禮義,布施仁德的政策,以德治理為主,重視"教化",主張用仁德代替嚴刑。他視"德治"主張為鞏固封建統治的基本治國原則。並上疏漢武帝:"作為帝王應該秉承上天的意思進行辦事,因此,應該用仁德的教化而不是用刑法治理,以“德治”為主,“法治”為輔。
個人作品
董仲舒的著作很多,有一百多篇文章、詞賦傳世,尚存的有《天人三策》、《士不遇賦》、《春秋繁露》及嚴可均《全漢文》輯錄的文章兩卷。
上一篇:董卓是被親信呂布殺死的嗎?
下一篇:董和是在哪一年去世的?
每一個寶寶都是在父母愛的期盼下降生的,各位新晉爸媽們都希望自己的寶寶能過平安、健康的一生,而一個好名字可以給寶寶帶來好處與幫助,那么玉潔冰清的董姓女寶寶可以取什麼好聽名字?現在就和小編一起來看看吧!
家訓在中國形成已久,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一部分,它是家庭的重要組成部分,指的書家庭對子孫立身處世、持家治業的教誨。另外對個人的教養、原則都有著重要的約束作用。那么董氏家訓家規有那幾條呢?現在就和小編一起來看看吧!
董姓是一個古老的姓,董姓的由來,有兩種說法:其中一支持起源很早,相傳黃帝的已姓子孫中有個叫叔安的,被封於飂(又作蓼,在今河南唐河縣),稱為飂叔安。飂叔安的兒子董父,為帝舜馴養龍,被舜賜姓為董,任為豢龍氏,封之於鬷川(今山東定陶縣),他的後代便以董為姓。如今董氏還有哪些地方存有族譜?各地董氏族譜都收藏在哪裡?現在就和小編一起來看看吧!
取名字時結合每個人命中的喜用神,配合五格數理才能起到興旺發達、趨吉避凶的效果。命中的喜用神即五行,五行即為:金、木、水、火、土五種元素,命理學統稱“五行”。今天小編給你們帶來了一些董姓屬土女寶寶名字,一起來看看吧!
取名字時結合每個人命中的喜用神,配合五格數理才能起到興旺發達、趨吉避凶的效果。命中的喜用神即五行,五行即為:金、木、水、火、土五種元素,命理學統稱“五行”。今天小編給你們帶來了一些董姓屬火女寶寶名字,一起來看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