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姓氏起源:
姓氏的源流就是同一族得姓的來源與變遷,中國人的姓氏淵源大多很為古老,可以追溯到人類原始社會的母系氏族制度時期,伏羲氏就開始"正姓氏,別婚姻"。姓是作為區分氏族的特定標誌符號,如部落的名稱或部落首領的名字。氏是姓的分支,表示部落分支之名稱,用於區別子孫之所出。氏也是貴族宗族制度的代表和稱號,夏、商、周三代以前,男子多稱氏、女子多稱姓。
姓氏主要來自:1、從土地和賜姓而來,天子就是賜姓命氏的人。黃帝對他的二十五個兒子創設了十二個姓。陶唐氏之後代封於劉地,其後裔以劉為姓。2、以出生地為姓。黃帝生於壽丘,長於姬水,故以姬為姓。3、以封爵、官職為姓。楚莊王少子,作上官大夫,後代就以上官為氏。4、因事物或其他原因而得姓。
關於祝氏的姓氏來源說法如下:
源於祁姓,出自西周武王給一支堯族後裔的封地,屬於以國名為氏。據史籍《元和姓纂》、《新唐書·宰相世系表》等記載,西周武王封的一支堯族後裔於祝地(今山東禹城,一說為山東長清祝阿故城),後建有祝國(今山東濟南),為子爵小國,亦稱鑄國、祝柯國、祝阿國、東阿國。在史籍《太平寰宇記》中記載:“古祝國,黃帝之後。按古東阿,齊為柯,漢為祝阿縣,屬平原郡。
源於任姓,出自黃帝之裔顓頊之孫重黎,為高辛氏火正。屬於以官職稱謂為氏。在史籍《左傳》中疏云:“世本氏姓篇云:‘任姓,謝、章、薛、舒、呂、祝、終、泉、畢、過。’言此十國皆任姓也。”據史籍《元和姓纂》記載,傳說重黎是一位氏族首領以諄耀敦大,光明四海。
源於官位,出自古代掌管祭祀活動的祭司,屬於以官職稱謂為氏。據史籍《姓譜》、《路史》等的記載,古代有官職掌管部落、氏族、國家的祭祀活動,通鬼神、問吉凶,官名即稱為“巫祝”。
源於鮮卑族,出自南北朝時期鮮卑拓拔部吐缶氏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據史籍《通志·氏族略》記載,北魏時期,鮮卑拓拔部有吐缶氏(叱盧氏)部落,後在北魏太和二十一年(公元496年)北魏孝文帝拓拔·宏自平城(今山西大同)遷都於洛陽(今河南洛陽)後,大力推行漢化改革政策。在這場中國歷史上著名的第三次民族大融合的過程中,吐缶氏(叱盧氏)皆改為漢姓祝氏,逐漸融入漢族,世代相傳至今。
源於官位,出自古代少昊時期屬臣祝鳩氏,屬於以官職稱謂為氏。祝鳩,為上古時期少昊帝任命的一種官職,專門負責教化民眾,商、周時期改稱司徒。在史籍《左傳》中記載:“祝鳩氏,司徒也。祝鳩,鷦鳩也,故為司徒,主教民。”在祝鳩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官職稱謂為姓氏者,稱祝鳩氏,後省文簡化為單姓祝氏,是非常古早的姓氏之一。
源於姬姓,出自春秋時期鄭國大夫姬祝聃,屬於以先祖名字為氏。祝聃,亦稱姬祝聃,是春秋初期的鄭國上大夫,大將軍,這在史籍《左傳》中記載有:“鄭大夫祝。”傳說,祝聃驍勇善戰,箭法尤精,在鄭莊公姬寤生執政時期(公元前743~前701年在位),負責執掌鄭國的大旗“蝥弧”,即主力中軍。在祝聃的後裔子孫中,多有以先祖名字為姓氏者,稱祝聃氏,後省文簡化為單姓祝氏、聃氏,世代相傳至今。源於官位,出自漢朝時期官吏秘祝,屬於以官職稱謂為氏。在史籍《姓氏大觀》中記載:“漢有秘祝之官,以官為氏,望出天水。”秘祝,乃是秦朝時期所設定的一個官職,其職責是天下一旦遇到災禍,他就秘密地禱告上天,請求上天把災禍從皇帝身上轉嫁到某些大臣的身上。在漢朝初期,漢高祖劉邦仿效秦朝,也設定了秘祝官。在秘祝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官職稱謂為姓氏者,稱祝氏、秘氏,世代相傳至今。
祝氏遷徙分布:
在中華上下五千年的歷史長河中,因政治需要、戰亂逃難、經濟謀生、改朝換代、避諱改姓、複姓改單姓等原因有無數次大規模的人口遷移。對於中國人口分布狀況的形成有著巨大影響,它在客觀上大大促進了中國多民族的融合和經濟文化的交流的同時,也改變著姓氏的分布。
祝姓的遷徙分布主要有:
祝姓發源於今山東長清,西周、東周兩代祝姓除繁衍於其發源地外,因仕宦等原因,逐漸進入今陝西、河南等省。周有大夫祝跪,因叛亂未果而逃奔溫邑(今河南溫縣)。
春秋時,鄭有大臣祝聃、祝款,衛有大臣祝佗。表明鄭(今河南新鄭)、衛(河北南部至河南北部間地)兩地已有祝姓人。西漢時有齊(今山東)人祝午,漢中南鄭(今屬陝西)人祝龜,九江(今屬江西)人祝生。表明此際已有祝姓人徙居江南。東漢時祝姓名人有尚書令祝諷,侍御史祝王晉,九真太守、長沙臨湘人祝良,光祿大夫、中山盧奴(今河北定州)人祝恬。
魏晉南北朝時期,河南、太原兩地之祝姓繁衍昌盛,人丁興旺。故後世祝姓有以河南、太原為其郡望堂號的。當然,此際的社會動盪,亦造成大量祝姓徙奔今安徽、江蘇、浙江、江西等地。此際出了位婦孺皆知的祝英台,她是今浙江上虞人。
唐中期以後,特別是安史之亂和黃巢起義之後,造成今中原一帶十室九空,祝姓由河南避居湖北,或由陝西越秦嶺進入四川。在此際,雍州始平(今陝西興平)人祝欽明入朝為相。是祝姓歷史上唯一一位宰相。
兩宋時期,祝姓在北方趨於沉寂,而南方之祝姓卻日熾日昌起來。其中祝諮丘由單州城武(今山東成武)徙居滑州韋城(今河南長垣),祝穆由歙州(今安徽歙縣)徙居建寧崇安(今屬福建),祝象器由江陵(今屬湖北)遷居歙州。此際之祝姓除已落籍福建外,已有定居今廣東者。
明初,山西祝姓作為明朝洪洞大槐樹遷民姓氏之一,被分遷於今山東、陝西、湖北、湖南等地。明中葉以後,有沿海之祝姓赴台謀生。
清初,兩湖之祝姓伴隨湖廣填四川的風潮入遷四川。
如今,祝姓在全國分布較廣,尤以安徽、四川等省多此姓,兩省之祝姓約占全國漢族祝姓人口的百分之四十三。祝姓是當今中國姓氏排行第一百四十一位的姓氏,人口較多,約占全國漢族人口的百分之零點零八七。
祝姓歷史名人:
祝融:帝顓頊的孫,名重黎,為高辛氏火正。以諄耀敦大,光明四海,故命之曰祝融。共工氏作亂,帝命重黎殺而不盡。帝以庚寅日殺重黎,以其弟吳回代重黎,復居火正為祝融,遂平共工氏。後世把為火神。
祝英台:東晉上虞人。女扮男裝,與會稽梁山伯同遊學3年。英台先歸,山伯過上虞訪之,始知英台為女。欲娶為妻,而英台己許貿城馬氏。山伯後為鄖令,相思病卒,葬城西清道原,次年,英台適馬氏,趁舟過梁山伯墓,風濤阻舟不能前,英台登岸臨墓慟哭,墓地忽裂,遂與山伯並埋。宰相謝安聞知,奏封為義婦冢。
祝允明:字希哲,號枝山。明朝長洲人。博學善文,尤工書法,其狂草下筆縱橫,於似無規則中見功力。著有《祝氏集略》30卷、《懷星堂集》30卷。
下一篇:祝姓男寶寶怎么取名字?
祝僑黛祝驕亮祝啟甜祝茜騰祝啟儷祝榮黛祝嘉勵祝茂邇祝僑遙祝業揚祝歌力祝榮勵祝茄晗祝義路祝琳韜祝榮力祝群煙祝語黛祝祺照祝榮曙祝僑隆祝啟聆祝驕炯祝嘉隆祝滔織祝溪鎮祝浩夕祝滋鎮祝灃思祝曼紫祝會詩祝歡姿祝凡詩祝苗小祝藻柔祝微詩祝湘楚祝豪
最新最好聽帶“文”字的女寶寶名字有:文佳 文依 文倩 文蘭 文冰 文凝文懿文應文懌文垚文婉文磯文鳳 文嘉 文妍 文妹 文姝 文姣文珵文禹文陽文璦文壹文畫文姬 文婭 文嬌 文
<span style="color: rgb(255, 0, 0);">最新最好聽帶“澤”字的男寶寶名字有:翔澤 虛澤 澤焱 欣澤 藤澤 澤廣澤加澤鵠澤騏澤兼澤獲澤穎澤胤 澤嵩 心澤 彭澤 憶澤 章澤澤俸澤學澤萬澤澈澤賦澤民澤宏 德澤 澤容 澤
最新最好聽帶“宇”字的男寶寶名字有:宇彬 亞宇 胤宇 蒼宇 宇楊 泊宇宇巒宇宴宇閱宇運宇巍宇逸宇鴻 紅宇 宇如 名宇 宇榆 宇潤宇珺宇巒宇葉宇礫宇用宇以宇剛 翔宇 宇祿 穹
最新最好聽補五行八字的祝姓女寶寶疊字、重字有:祝身身 祝魅魅 祝珧珧 祝茹茹 祝好好 祝汲汲祝曦曦 祝鷺鷺 祝脈脈 祝域域 祝甌甌 祝資資祝貫貫 祝農農 祝虹虹 祝顬顬 祝澳澳 祝奉奉祝計計 祝岷岷 祝砡砡 祝快快 祝孌孌 祝恢恢祝棒棒 祝嫄嫄 祝瀾瀾 祝賢賢 祝櫪櫪 祝枚枚祝勃勃 祝玄玄 祝斕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