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曾亮(1786~1856)中國清代散文家。字伯言。江蘇上元 (今南京)人 。道光二年 (1822)進士。梅曾亮少喜駢文,與同邑管同交好,轉攻古文。姚鼐主講鐘山書院 ,二人俱出其門。管同早卒,曾亮居京師20餘年,承姚鼐余勢,文名頗盛,治古文者多從之問義法,有繼主文壇之勢。
文章的特點
梅曾亮論文重“氣直體曲”,在學文的方法上,繼承了劉大櫆“音節者神氣之跡”和姚鼐“詩古文各要從聲音證人”的主張,重誦讀則輕文法。他說:“欲得其氣,必求之於古人,周秦漢及唐宋人文,其佳者皆成誦乃可。夫觀書者,用目之一官而已,誦之而人於耳,益一官矣。且出於口,成於聲,而暢於氣。夫氣者,吾身之至精者也。以吾身之至精,御古人之至精,是故渾合而無有間也。國朝人文,其佳者固有得於是矣。誦之而成聲,言之而成文。”只要把古文之文讀熟成誦,就能憑自身之至精之氣,得古人之至精之氣,可見“讀誦”是非常重要的。他在《台山論文書後》中說:“台山氏與人論文,而自述其讀文之勤與讀文之法,此世俗以為迂且陋者也。然世俗之文揚之而其氣不昌,誦之而其氣不文,循之而詞之豐殺厚薄緩急與情事不相稱,若是者皆不能讀文者也。文言之,則昌黎所謂養氣;質言之,則端坐而讀之七八年,明允之言即昌黎之言也。文人矜誇或自諱其所得而示人以微妙難知之詞,明允可謂不自諱者矣,而知而信之者或鮮”。文言、質言雖然說法不同,其實是一回事。可見梅氏在學文途徑上,是繼承了桐城派大家的主張的。郭紹虞先生在《中國文學批評史》中寫到:“蓋後世文人既以古文相號召,則勢不能不取則於古作。然而取則古作,學其字句則嫌太似,學其法度又怕太拘,若欲學其精神則理論雖高,奈苦無下手之處。論文到此,真人窮途。所以桐城文人在音節字句上以體會古人之神氣,則學古有途徑可循;同時再在音節字句以體驗己作之是否合古,於是作文也有方法可說”。這對梅曾亮繼承的桐城派文論的實質作了較為深刻的評述。
下一篇:梁啓超等人是如何評價梅文鼎的?
梅姓在中國大陸姓氏排名第153位,人口約105萬,以安徽、雲南、浙江、江西、江蘇、河南等地較多
梅舟睿 梅舟諭 梅舟羲 梅舟青 梅舟鎂梅舟聲 梅舟思 梅舟鎔 梅舟雙 梅舟胥梅岍睿 梅岍諭 梅岍羲 梅岍青 梅岍鎂
梅倩馨 梅倩譬 梅廣梅 梅芷悅 梅允婷梅新茹 梅四梅 梅愛萍 梅曉艷 梅玲娜梅一菡 梅瑩思 梅亭嫻 梅闈貝 梅珏懿
梅妞妞 梅馨雪 梅莉然 梅娜丹 梅婷菲梅淼文 梅渲紅 梅怡姍 梅怡栩 梅梅芳梅紫悅 梅書梅 梅芳倩 梅紅英 梅玉紅
梅秀妍 梅萍華 梅勤琴 梅夢娟 梅心瑩梅函婷 梅含婷 梅寒婷 梅婧溪 梅語琳梅佳霞 梅小莉 梅瑞芳 梅力娟 梅篤英